孩子成長中都有哪些問題?看專業人士對癥下藥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近日,不少家長咨詢如何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那些問題。為此,本報記者對多個家庭進行了走訪,了解孩子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并采訪專業人士,就這些問題對癥下藥。
問題一 孩子性情暴躁
事例:貴陽市民彭女士告訴記者,大概所有的媽媽都能了解,把沒有睡夠的寶寶叫起來上幼兒園是一件多么令人糟心的事。有一天早晨,她叫兒子起床上學,小家伙顯然沒有睡夠,喊了幾次都不起床,還在床上發脾氣。她一直都耐著性子忍著,由他瞎折騰。彭女士說,她自己先穿好衣服,去拉開窗簾,陽光照射進來,兒子大聲喊叫:“把窗簾拉回去!拉回去!”
彭女士說,她想先哄著孩子起床,于是便把窗簾又拉回去?!安粚Γ±筛鷦偛诺囊粯?!”小“暴君”開始提無理要求。
彭女士試著又拉了幾下,可怎么也不能讓“暴君”滿意,這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彭女士終于發怒了,暴打了兒子一頓。小“暴君”大哭大喊起來,還開始砸東西,和她對打。
分析:王老師表示,面對孩子亂發脾氣的問題家長要先了解其原因,孩子愛發脾氣一般情況下分為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二是由于不被理解而發脾氣,三是由于受忽視而亂發脾氣。
由于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遷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
對策:王老師說,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里,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么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復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發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后,家長要記住給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采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建議: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地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么孩子會十分惱火。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并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對于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并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采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游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泄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么勸都不行。這時,家里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蕩秋千游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 下篇 / 遼寧食藥監公布3批次不合格產品 豆油溶劑殘留超標
- 上篇 / 普通“旅游人”眼中的三亞“旅游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