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籍留學生重走大陳島墾荒路 汲取精神赴百年之約
7月1日,浙江省臺州市僑聯組織20多名在英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西班牙等地求學的臺州籍留學生走進臺州大陳島,開展“海燕發現臺州 重走大陳島墾荒路”活動。
大陳島是臺州灣一顆有著紅色記憶的“東海明珠”。1956年起,467名青年響應號召,懷著滿腔熱血陸續登島墾荒,鑄就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
時至今日,大陳島墾荒精神歷久彌新,依然感召著青年人。當日,留學生們來到大陳黨群服務中心,與大陳島墾荒隊員以及墾荒隊員后代以史為鑒開展座談交流。
今年已近80歲的墾荒隊員高阿蓮親歷大陳島墾荒,她14歲開始就在家鄉浙江溫州參加支農活動,16歲響應號召,從繁華城市來到大陳島,成為一名光榮的墾荒隊員。
“我們在海上荒島種莊稼、養豬、養羊、養海帶……一鋤頭一鋤頭地建設著大陳島?!备甙⑸徬蛄魧W生們講述起那段墾荒歲月。她談及,正是因為當年一大批墾荒隊員用青春和汗水建設大陳島,才讓昔日的“海上荒島”變成了今天的“東海明珠”。
“我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乃至一生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大陳島,我已經不想離開大陳島了,我對這里充滿了感情?!备甙⑸弰忧榈卣f。
誠然,大陳島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守島人”,大陳供電所干部王海強就是其中一員,他的父親也是一名墾荒隊員。作為墾荒隊員后代,王海強見證了父輩墾荒建設的大陳島發生的巨大變化。
座談交流現場 孫雯琦 攝
作為一名電力工作者,王海強參與海島電網建設。談及海島電力變遷,他介紹道,“20世紀70年代柴油發電;1988年元寶山風力發電站投運;至20世紀90年代,大陳島建設起抗臺風、抗侵蝕、抗寒潮、抗藤蔓‘四抗’電網?!?/p>
“如今,大陳供電所響應清潔能源的建設要求,充分發展風力發電技術,正在試驗低頻傳電技術?!蓖鹾姳硎?,“一次次海島電力變遷的背后,離不開一代代電力人的努力奮斗,這也成為大陳島快速發展的時代縮影。”
留學生們聆聽了墾荒隊員及其后代的講述,實地走訪了大陳島,無不感慨在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臺州兒女的艱苦奮斗才換來如今大陳島的巨變。
來自俄羅斯烏拉爾國立教育大學的在讀博士方一力說:“在物質資源匱乏的年代里,墾荒隊員們放棄了城市里的優越生活,毅然來到了百廢待興的大陳島,把一擔擔的水泥變成了嶄新的樓房,把一道道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康莊大道,這種墾荒精神給后世帶來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對于我們青年學子克服困難、建設祖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使命,老一輩以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無私奉獻的決心,用汗水甚至生命為我們創造出一個個令人驚嘆的輝煌成就。作為新時代的留學生,我們在異國他鄉需要用更大的決心和勇氣踏出‘舒適圈’,把墾荒精神當做‘精神食糧’自我鞭策,作出貢獻?!眮碜约幽么蠖鄠惗啻髮W的留學生張浩說。
墾荒精神,薪火相傳。參加活動的留學生們受訪時表示,此次重走大陳島墾荒路汲取了墾荒精神的力量源泉,他們更有勇氣和韌勁,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中新網臺州7月2日電(范宇斌 趙怡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