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斷架起的長江大橋看“中國橋”建設發展成就
橋是跨山越谷的運輸通途,橋是載人通行的空中道路。
9月25日,長江之上再傳喜訊。位于湖北東部的武穴長江公路大橋、赤壁長江公路大橋同時通車,這進一步完善了湖北省高速公路網和過江通道布局,對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長江經濟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統計,目前長江上已建及在建橋梁超過200座,跨長江(不含金沙江)已建成橋梁超過120座。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上,架百座長虹,通南北兩岸,利萬千群眾。
60多年前,這是難以想象的。
1957年9月25日,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歷經2年多的艱苦奮戰和科技攻關,我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建成。“既便利兩岸的往來,又不阻擋水上原有交通”,“萬里長江第一橋”橫空出世,屹立至今。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從一座橋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當地工商業的榮枯和工藝水平。從全國各地的修橋歷史,更可看出一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情況。”長江上不斷架起的鋼鐵巨龍,只是“中國橋”建設發展的其中一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全國公路橋梁共91.28萬座、6628.55萬延米,其中特大橋梁6444座、1162.97萬延米,大橋119935座、3277.77萬延米。
“通過20世紀80年代的‘學習和追趕’階段,90年代的‘提高和創新’階段,我國橋梁建設迎來了21世紀的‘超越’階段。”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文武松說。
說“中國橋”,不能不說橋的世界之最。
2011年6月30日,全長164.85公里的丹昆特大橋正式開通運營,這條縱貫蘇南地區的高架橋梁也是世界第一長橋;
2016年12月29日,北起貴州六盤水市都格鎮、南至云南宣威市普立鄉臘龍村的北盤江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大橋以其橋面至江面565.4米的垂直高度,被吉尼斯官方認證為“世界最高橋”;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運營,這是全球已建最長的跨海大橋……
“建橋不是為了破紀錄,也不是為了建‘地標’,永遠是為交通功能服務。”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順全說。
說“中國橋”,不能不說橋的科技含量。
南起江蘇張家港市、北達南通市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上層設置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設置雙向四線鐵路,荷載為世界之最。為實現大橋超千米跨度,“量身定制”了強度達500兆帕的高強度鋼和2000兆帕的斜拉索,這兩個材料的強度均為世界之最;
連接江蘇揚州市和鎮江市的五峰山長江大橋,使用最大直徑1.3米的主纜,并把原本柔軟單薄的橋面板改成了堅固的桁梁,增加了橋的剛度,為建成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懸索橋增添了可能性;
克服風大、浪高、巖硬等惡劣自然環境,打破“建橋禁區”的“魔咒”,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成功建成,填補了我國斜拉橋大節段鋼桁梁整孔吊裝架設的技術空白……
“大跨徑橋梁技術20世紀在美國、歐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發展,而進入21世紀后,中國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引領了世界。”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前主席伊藤學說。
說“中國橋”,不能不說橋的便民作用。
作為三峽移民后續工作的重大項目之一,秭歸長江大橋的開通將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恩施、張家界、西安六大旅游區連成一體,成為湖北旅游的“黃金橋梁”,同時也方便了當地群眾,提升了農副產品的銷量,推動了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
日前建成通車的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改變了洪湖與赤壁往來過江只能依靠汽車輪渡通行的歷史,曾經過江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兩個小時,碰上天氣不好的時候還會被迫停航,如今僅需5分鐘便可實現洪湖與赤壁的往來……
說“中國橋”,更不能不說橋的精神內涵。
與建設橋梁相關的,除了武漢長江大橋和港珠澳大橋外,還有1968年建成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公鐵兩用橋,建設者高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發憤圖強,以8年時間完成建設任務,因此這座大橋又被稱為“爭氣橋”,被譽為“自力更生的典范”。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是中國橋梁建設者們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
曾經滄海千層浪,敢架江河萬里橋。
60多年前,需盡全國之力,在萬里長江建起第一橋;60多年后,從江河湖海至深山峽谷,一座座大橋不斷刷新中國和世界的紀錄。以武漢長江大橋為起點,越來越多的“中國橋”拔地而起,正成為一張張向世界展現中國建設的靚麗“新名片”。
作者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